第A13版:时 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伪名言”为何爱傍名人

易之

如果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理解了智慧的源头,有了独自解答人生的勇气,或许就不再那么依傍“高人指点”。那些繁花似锦的“名人金句”,也就自动散场了。

7月11日,莫言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在线打假,称网上很多“莫言作品”不是他本人写的,但他钦佩这些冒名作者的才华,也为这些作者放弃自己的著作权而感到惋惜。

连发声明都不忘幽默,这很符合莫言的个性,他的这句话很有成为名言的潜质。虽然莫言谦虚,但看一看那些冒名莫言的句子,有些实在是鄙陋。想必莫言也是不得不站出来打假,否则确实影响声誉。

比如挂名莫言的《酒色赋》,开头就是“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女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实在俗得让人无话可说。还有号称入选某大学教材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格调稍高,但也难掩打油气息,什么“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看着有些肉麻。

莫言不是第一个“受害人”,也未必是“受害”最严重的。鲁迅、张爱玲、杨绛、金庸、村上春树,哪一位不是伪金句傍身。尤其是鲁迅,假冒伪劣太多,以至于“这句我没说过”都成了一个网络梗。2017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的“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正式上线,这被戏称为“鲁迅说过的话” 检索系统,人们为了给鲁迅打假也是蛮拼的。

仔细看看,这些网上流传的句子大多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或是一些人生的体会,或者干脆就是一些鸡汤。这些句子既不深奥也不复杂,都是可以嵌入生活、代入情境的大白话。说实话,有的也不乏一些巧思与匠心,但是,为什么它们要傍上名人?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很简单,可能就是为了提高一下流传度,蹭一下名人的流量,为书籍出版、账号营销添一把柴。不过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这类“金句”“名言”格外有市场?这可能和读者盲目崇拜权威的心理有关。

今天的人们,格外希望有名人或是大师来为自己指点迷津,来为自己点破生活中的疑难与困境。爱而不得的无奈、价值空虚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的纠结……人们有太多太多的心灵缺憾需要弥补。

街里街坊、亲朋好友乃至无名无姓的普通网民说的都不好使,让人难以完全信服,但如果出自名人之口,那当然效果是不一样的。伪金句里的聪慧和狡黠,配上名人头衔加持,一下让人不得不“信服”,迫不及待地按下转发,并在心

  • “伪名言”为何爱傍名人

  • 古装剧应在细节中传承历史文化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