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 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旧事

三个报亭

□ 马卫

我居住的万州周家坝,曾经有三个报亭,红红火火。因为喜欢买报买杂志,我常和几家的老板打交道。

第一个报亭在源隆发商场侧边,是三个报亭中最大的。经营报亭的是位中年男人,姓苏,大个儿,四十多岁,戴眼镜,是三峡工程的移民,一开始被安排在灯泡厂当工人,没干几年,灯泡厂破产,拿了买断工龄的钱回家。他是1979年毕业的高中生,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因此就开了这个报亭。他的报亭里,每天的《三峡都市报》要卖70份左右,《文摘周报》要卖30份。《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足球报》等,也比较畅销。卖得最好的杂志是《故事会》《今古传奇》《杂文选刊》。真正的纯文学刊物《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只能卖出两三份,不敢多进货。

当时我在《三峡都市报》当副刊编辑,特别关注报纸的零售。

我私下问过老苏收入如何?他说比打工强多了,而且没人的时候,他可以看报读刊,了解天下大事。大约在七八年前,老苏的书报亭关闭了。一是生意不好做,买书报的人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喜欢看手机和网络,碎片化地阅读。二是老苏夫妻去帮女儿打理家务。他的女儿能干,因为家庭的影响,语文特好。大学读的中文系,毕业后在一所中专任教,中专后来升格成了大专。

靠报亭赚钱发财肯定不行。但报亭对老苏养家、供女儿读书,肯定有功。

第二个报亭在万州海关的转角处,是位少妇在经营。她女儿在沙河中学读书,她从老家罗田来租房陪读,负责料理孩子的生活。因为不会其他手艺,就经营报亭。和第一个报亭不一样的是,她还兼卖饮料,还设了个收费电话,可随着手机的流行,收费电话基本上没有啥生意了。她文化低,形象也不出众,不会选报纸杂志,更不会聊书报杂志的内容,所以人气不旺。这个报亭至今还在,但多年前就不卖报纸杂志了,现在仅卖饮料零食。再称它为报亭,名不符实。她陪大了孩子,再不愿意回到老家生活,把老公也叫进城当“扁担”(挑夫),收入不高,但比起农村来,好了不少。我每次路过,她都要招呼我一声,老朋友似的。当年我在她的报亭买得最多的报纸是《文摘周报》,一元一期,每周六出刊。她对文化人挺尊敬的,知道我当过编辑,还业余写作出过几本书,每次她都说我若出了啥书她帮着卖。

第三个报亭在周家坝大转盘到心连心广场的转角处。这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在经营,报亭一半摆报纸杂志,一半摆农副土特产。那个年轻的男人平时帮人买票,收取劳务费。万州未通铁路前,出门一是坐大巴车,二是坐船。票紧张,他就有生意做。女主人守报亭,生意清淡,仅开了几年就关闭了。夫妻俩现在卖菜,用小推车游走销售。我每次碰上,不管需不需要,都要买点他们的菜带回家。我知道他俩的老家在凤凰山,山那边就是开州的岳溪。

走在周家坝的街头,看不到报亭,多少还是让我有些失落。因为我后来再没有从报亭买过我的样刊,比如《故事会》《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体会那样最快乐和得意的事了。

没有报亭的城市,少了一道风景,也少了不少魅力。

  • 火瓢牛肉

  • 纷扰中的和谐

  • 三个报亭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