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 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美食

兰州的牛肉面

□ 熊轲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见证煌煌丝绸之路的“黄河明珠”——兰州,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静静地矗立,用伟岸的身姿诠释着边塞重镇的文化气象,展现着西北地区的清平繁华。

说起兰州的烟火气,就不得不谈起兰州人的牛肉面。“甘肃人的早晨,从一碗牛肉面开始。”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如此谈道。在兰州美食的诸多亮丽名片中,它一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口诀既是做好一碗兰州牛肉面在色、香、味三者之间的美食艺术呈现方式,亦是陈和声和马保子留给兰州人的珍贵美食记忆,这种简单而充实的感觉着实令人着迷。于是,不必在意坊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的传说,亦不必深究清代诗人张澍对马家大爷赠予了何种赞语,唯一贪恋的是作为一个老饕兼普通路人,那份不可辜负美食的“吃货”情怀。

我是宁夏人,家与兰州的距离并不算遥远。去年的一个夏天,我独自一人乘火车前往兰州,计划与本地友人畅游兰州。微信中,友人给我描绘了蜿蜒向前的黄河用何种姿态穿过兰州,自秦朝以来,“金城汤池”怎样紧紧地依附于兰州城的险要,河西走廊之处、风土口舌之间历经千年沉淀下的西北滋味儿。一路上,我在心里仔细回忆兰州的印象,不禁感叹作为具有深厚“移民城市”文化沉淀的兰州,在它所独具的强大包容性中美了千年、醉了千年、暖了千年。

下了火车,来到兰州城中,微寒的晨曦照亮每个角落,朦胧的水蒸气弥漫在大街小巷,早早唤醒蠢蠢欲动的灵魂,显得格外热闹。饥肠辘辘的我与友人来到一家兰州牛肉面馆,鲜美的汤汁萦绕层层牛骨油脂的香气,诱惑着人的视觉和嗅觉。毛细、二细、韭叶等十余种形状的面条配合,刺激着挑剔的味蕾。我们点了两份“大牛”,然后,学着本地人要了双拼小菜、卤牛肉、卤鸡蛋,体验一把兰州牛肉面的传统搭配。不必说油辣椒如何绘成泼墨的诗意,亦不必说甘南牦牛和平凉红牛支撑风味的依据,一碗面下肚,鲜香浓郁的滋味在灵魂中晕染开来,氨基酸、脂肪酸、植物芳香素满足了我简单、自然的口腹之欲,让我获得一份享受慢生活的惬意,真切了解到“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不俗。

一碗面,融入了兰州“联络西域、襟带万里”的民族文化、缤纷多彩的人情风俗,见证兰州城历史迁跃,万象更新。我想象到了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将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版图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将士、百姓代代传承农业文明的辉煌,每一个嵌于面团中的指纹都成为了地方的记忆符号。

一碗面,道不尽兰州人务实、谦虚、殷勤的群体性格。轻轻掸去衣裳上的黄土,感慨小麦在熙熙攘攘的丝绸之路创造的一个个惊喜,追随不忘先辈在高原盆地躬耕春秋的淳朴,是寻觅大西北风物精华的诚挚期盼,满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红尘之中是不倦的江湖气、市井味,谈及一份面在师傅的手中反复抻拉,渐渐变得筋道,我想这一根根面条不就正隐喻着做人的基本诉求——脊梁的韧性、灵魂的厚道?倘若让我形容兰州魂,那我会说他像黄河岸边的骆驼,在宁静、寂寞与神秘中躬下身子完成自己的使命。幻想着遇见一个游子正赶往雾气朦胧的兰州,一家心仪的牛肉面馆永远点亮他的心灯,梦见白塔山、八盘峡、吐鲁沟、五泉山……长慨一声文化历尽沧桑悠悠发展融合,兰州味,更是历史味、民族味、人情味。

古希腊哲学家德溪克利特曾说:“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大碗喝汤、大口吃面、大声欢笑,悠悠岁月中,一碗黄河水、一片峡谷与盆地孕育的牛肉面情怀,给予了那份萦绕在骨子里的踏实和安慰。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瑞典斯德哥尔摩……如今这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面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与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相融成趣。在异国他乡操一口流利的汉语,饮下这碗相思汤,从喉咙暖到胃,吃下这碗记忆面,每一次咀嚼的幸福,都温暖着四面八方中国游子的灵魂,展示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 单元装门记

  • 悠悠小镇岁月情

  • 兰州的牛肉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