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水泉
和顺古镇,一颗镶嵌在腾冲大地上的明珠,以其独有的徽式风情,悠悠地铺陈着千年的沧桑画卷。古镇的白墙青瓦,古色古香,历史的厚重感在斑驳的砖石间悄然沉淀,为旅人展开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时光长卷。2005年,这座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荣获“中国第一魅力古镇”的美誉,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刊物列为“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引人无限遐想,令人心驰神往。
古镇内,八大祠堂巍峨耸立,七座古寺钟声悠扬,明清古建筑如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坝子之上,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古镇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淌,没有边陲的粗犷,却多了几分江南的温婉与柔情。小桥流水,人家依依,风情万种,令人陶醉。河岸柳丝轻拂,田野秧鸡啼鸣,村姑笑语盈盈,池塘荷花映日,此情此景,何逊苏杭!
和顺图书馆,这座承载着旅缅华侨梦想的圣殿,自1928年起,便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古镇的文化天空。一群心怀故土的华侨,以朴素的初心和伟大的愿景,共同创建了这座乡村图书馆,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写命运,照亮未来。近百年来,风雨兼程,和顺图书馆屹立不倒,成为古镇不朽的精神象征。
在这片土地上,对知识的渴望如血脉般流淌在和顺人的心中。田间劳作的农夫,闲暇之余也会沉浸在书海之中,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正因如此,和顺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英才。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的两百年间,古镇便涌现出8位举人、3名拔贡、403位秀才,其成就之辉煌,甚至超越了许多县城。清末至民国初期,更有12位学子远赴东瀛求学,人才辈出,彰显了知识的力量与书籍的魅力。在腾冲沦陷的黑暗岁月里,当地有识之士迅速行动,将图书馆的藏书安全转移,保住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古镇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和顺图书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火山石堆砌的层层石阶,引领着游人踏上朝圣之路,心灵得以净化。牌楼式的大门、石头墙、雕花屋檐,尽显中国传统建筑之韵味。主楼巧妙地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飞檐翘角与西式浮雕门窗相映成趣,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馆内藏书逾万册,古籍尤为珍贵,藏珍楼更是珍藏了民国时期众多“标准本”,让人流连忘返。
历经百年风雨,和顺图书馆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荣获“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图书馆自创建之初便与海外侨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情感的桥梁。它不仅是一部生动的侨史教科书,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和顺人与世界相连的点点滴滴。
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还孕育了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他不仅是和顺的骄傲,更是中国哲学界的璀璨星辰。艾思奇的思想如同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的故居,坐落于和顺古镇龙潭北侧的一处高旷小坡上,这方院落乃其父李曰垓于1918年精心营造。李曰垓身为同盟会成员,文采飞扬,那篇著名的《讨袁檄文》便出自其手,字字珠玑,被章太炎赞誉为“天南一枝笔”。虎父无犬子,艾思奇日后的非凡成就,无疑是对这一赞誉的最好诠释。
故居为中式木结构四合院二层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尽显清代“廊院制”四合院的古朴韵味。西式阳台、雕花格子门窗、淡墨彩绘等元素巧妙融入,中西建筑风格在这里和谐共生。漫步于故居之中,翻阅《大众哲学》的篇章,我们能感受到艾思奇那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他的精神与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和顺古镇,八大姓氏如同八条坚韧的纽带,将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每一姓氏皆筑有宗祠,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刘氏宗祠。踏入这座历史悠久的宗祠,仿佛穿越回那段辉煌的历史时光。宗祠,不仅是家族文化的承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之所。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刘氏宗祠,采用传统榫卯结构,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明清古建筑的精湛工艺。宗祠的正中,家堂庄严肃穆,供奉着国内罕见的神龛。牌楼式的大门前有半圆形月台,石护栏环绕,更显庄重。月台外,荷花池碧波荡漾,两孔拱形石桥横跨其上,桥面铺设火山石板,两侧石护栏守护。宗祠内部,四合院布局井然有序,正房、两厢、过厅等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火山石铺就的地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和顺刘姓,源自重庆巴县梁滩里刘家坡,始祖刘继宗于明洪武十五年随军来腾,自此刘氏在和顺扎根,已传近30代人。刘氏家族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源远流长。他们敢闯敢拼的精神,正是和顺人敢于先行、勇于探索的缩影。
腾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和顺古镇便坐落在这条绵长的“官马大道”之畔。古镇的繁荣与“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信息的畅通与商业的熏陶,让和顺人拥有了敢闯敢拼的精神。于是,这方小小的土地,孕育出了全国知名的豪商巨贾。诚然,和顺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敢于先行一步的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将这里打造成云南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