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江
近日,有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该校校长的一封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小礼物,引发网友热议。7月27日,该校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发放的并非“未录取通知书”,而是校长的一封信,主要是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7月28日金羊网)
未被“梦中情校”录取,却收到一封安慰信,这出乎了不少考生的意料。因为少见,难免引发热议。有网友觉得这很贴心,可以作为留念;也有网友觉得,与其空欢喜一场,不如没有。细察之下,这一看似非常规的举动,恰恰映照出当下教育生态中稀缺的温情。
在“胜者为王”的语境下,这场精心设计的“落选关怀”,构成了对单一成功逻辑的无声矫正。大家习惯将目光投向金榜题名者,而那些同样拼搏却未达梦想彼岸的年轻人,往往被推向沉默的角落。徐扬生校长信中那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清空自己”,以郑重之态为失意者卸下心灵包袱。
这封情真意切的信,告诉那些暂时失意的孩子,奋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人生价值从不唯结果论。在普遍弥漫的竞争焦虑中,这种对“过程价值”的肯定,为年轻心灵注入暖流,使其不至于在单一评价体系中迷失自我。
此举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年轻人将挫折转化为精神资源。信中那位因身体原因被名校拒收,最终在三本院校闯出新天地的企业家经历,生动诠释了“一个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人生所能抵达的高度,起点坐标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身处逆境时能否保持前行的姿态。
在信中,徐校长更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从泥水工到大学校长的历程,向年轻人证明,生命长河中的一次曲折回旋,无法定义整个航程的壮阔,今天的挫折,恰恰是明天前进路上的明灯。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封信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真正的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涵养健全人格、提升抗压能力。在分数至上、“清北崇拜”的环境中,这种对失利者尊严的守护尤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该校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过类似的安慰信,并附赠一个笔记本以资鼓励。这种持续性的制度设计,超越了个案层面的温情,展现出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度思考。
从考生反应看,与表白暗恋对象被拒收到安慰不同,未被录取的考生收到这样一封安慰信,心里大都暖暖的。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招生属于提前批次,未被录取的考生仍可参与后续批次(如本科一批)的录取,不影响其他院校的录取。收到这封信的考生,难免有遗憾,但不至于产生“二次伤害”。
总之,向未被录取考生寄送这封信,并非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