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婕
“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了。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方面获悉,阮少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身份系伪造。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称水泊梁山阮小七传人,阮少平所到之处,亮出的第一个头衔必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具戴久了,以为长有一副好模样,当撕下面具的时候,随之也撕开了阮少平面目全非的脸。其胆子之大、心理素质之好,令人瞠目结舌。
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在多省市频繁露面,直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轨迹。2024年9月,他受聘为广东惠州某小学课程导师,该校公众号文章宣称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2月,他还到广东东莞某小学参观指导,该校公众号介绍其为“中医中国阮顺堂创始人”“古法针灸传承人”“北京阮顺堂中医院院长”“博导”“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等。此外,广州一小学于2024年2月举行的开学典礼也邀请了他,配文称其为“为教育事业带来前沿理念的引路人”。
问题是,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胆从何来?为何横行多年无人识破?
一方面,阮少平极其善于包装自己。据报道,其虚假证书、名片制作精良,演讲话术设计精心,他每次出行都配备助理团队,负责联络场地、对接机构、撰写讲稿,甚至在活动后进行舆情维护,整套流程“正规得不能再正规”。同时,他擅长反其道而行之,学术活动越活跃,出现在各种单位官方报道里的频率就越高,反而会减少人们对其身份的怀疑,继而骗取更多的信任。单凭这点,阮少平就是个例外。不像其他骗子,为了不被戳破,他们会尽量降低自己的出场频率。
另一方面,社会机构对高端头衔盲目推崇。学术“帽子”自古有之,其本身并无褒贬之意,亦无贵贱之分。其作为身份与成就的象征,倘若货真价实,那便是对个人学识与才华的肯定,本无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学术界“头衔崇拜”“学历套甲”“帽子戏法”之风愈演愈烈。
阮少平能得逞,并非其手段有多高明,骗术有多高超。在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单公开透明,只需简单查询,真假立辨。可现实却是,多年来他未被轻易揭穿,依旧四处招摇撞骗。这背后,是有的单位和机构对高端头衔的盲目崇拜。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其他组织,在邀请嘉宾、引入专家时,要么凭感觉、要么凭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学历=人才、头衔=专家,往往过于注重所谓的头衔、“帽子”,忽视了对其真实身份和能力的进一步核实。在“头衔即权威”的错误认知下,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院士”名号,就足以让众多机构放下戒心,争相追捧。拿那些邀请阮少平的小学来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光环降临,那是何等的荣耀。于是,他们纷纷为阮少平敞开大门。
近年来,冒充专家、学者行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提醒我们,学历≠人才,头衔≠专家,在邀请嘉宾、引入人才时,务必保持谨慎,摒弃“头衔崇拜”,淡化“学历情结”,建立严格的身份核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骗子无处遁形,避免类似闹剧再次上演。
(相关新闻详见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