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暑假伊始,厨房成了家庭新战场。陆女士天未亮即奔赴菜场,只求女儿们不撅嘴;何女士家老人助阵,却难挡孩子对“白煮蛋小米粥”的厌倦。当日常三餐升级为家庭难题,厨房烟火气中,却正酝酿着一场少年成长的无声革命。(8月6日《钱江晚报》)
暑期下厨,是对学校劳动教育中“做饭”这一环节最生动有力的承接与深化。劳动课虽独立成课,但囿于时间、场地和安全,学校实操常流于“纸上谈兵”,学生往往止步于“动口不动手”的尴尬境地。暑期恰好提供了弥补这一短板的天赐良机。倘若学校劳动课是理论之种,那么暑期厨房便是实践之壤,让技能之苗在汗水浇灌中破土而出。持续而真实的烟火锤炼,方使劳动教育从空中楼阁稳稳落地,化为少年手中真实可感的油盐酱醋。
更深一层,厨房的艰辛是体味父母辛劳的无声课堂。当少年从“理所当然”的餐桌享用者转身成为“汗流浃背”的创造者,那份对父母日复一日辛劳的体恤与感恩便自然生长。
此外,厨房更是修正不良饮食习惯、培养独立能力的宝贵训练场。孩子做饭前“看家里有啥菜,想大家想吃啥”的统筹,是对食物资源的珍惜与规划;当孩子亲手面对食材的原始形态,经历择洗烹调的繁琐,对“挑食”“厌旧”的任性便可能消融于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之中。而长远视之,这份独立解决温饱的能力,恰如为未来人生埋下一颗饱满的种子。
因此,在孩子暑期下厨房这件事上,家长需要智慧与勇气并存的“舍得”之心:既敢于放手,又提供必要引导与安全保障。学校亦非局外人,不妨将烹饪纳入暑假作业体系,提出分层、灵活的要求,使家庭厨房成为劳动教育的自然延伸。
让孩子走进厨房,何尝不是让他们走进生活真相。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正是生命拔节的韵律;灶火映红的脸庞,方显青春成长的荣光。当少年之手不再只翻动书页,也能在人间烟火中从容调和生活的百味——这,正是暑期厨房献给未来最可贵的“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