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30分的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制丝车间里,蒸汽混着烟叶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切丝机操作工陈柄臣对着眼前摊开的几本台账直皱眉。入职刚满一年的他,一边在交班记录本上统计数据,一边在电脑表格里输入着相同内容。
“师傅,这数据电脑上统计了,怎么还要再抄一遍纸质的?”他扯了扯身旁师傅的袖子问道。
师傅头也没抬地用笔尖敲了敲台账:“这是老规矩。每道工序的数据都得留底,出了问题能追溯,质量才能稳得住。”
可陈柄臣看着繁琐统计的数字,总觉得不对劲儿。作为控制工程与科学专业毕业生,他对数据流程格外敏感:每天生产数据明明由MES系统自动统计,可却还要在三个不同表格里各录一次;有些同事的手写记录潦草如“天书”,辨认时间比统计时间还长……
“要是做个系统,让机器自动记数据、分析趋势,咱在手机或看板上一眼就能看清情况,岂不省事?”在车间质量管理专题党日活动上,陈柄臣壮着胆子抛出了这个想法。
他原本以为这想法太天真,没想到大家对他的这个想法连连称赞。于是,车间党支部充分调研,决定组建信息化小组对这一想法形成课题,并由陈柄臣参与到系统开发的工作中。
信息化小组决定使用低代码工具来对这些差异进行翻译。陈柄臣成了其中的桥梁,接下来的半年,他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个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流程图。跟着老师傅蹲在生产线旁,记录每个岗位的数据采集节点;又追着技术人员问 “什么是算法模型”,把晦涩的术语翻译成“就像给数据找规律的计算器”。
很快,制丝车间数字化基础管理系统上线了。
在制丝车间党支部书记张天垚眼中,它可不是简单的系统存在,“如果把它拟人化,我不会将它看作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我更视其为一位不知疲倦、稳定且理性的‘生产管家’。有了它,车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才真正‘活’起来。”
让数据跑起来,从经验模式转向智能智造,正是这位“生产管家”的长处。它让最懂业务的一线人员也能参与到数字化应用的开发中,需求响应速度大幅提升。一系列智能项目攻克着生产瓶颈,应用到生产环节中,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到了新高度。
如今,陈柄臣看着屏幕上自动流转的数据,想起老师傅说过的“规矩”——原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像这些数据一样,在流动中“生长”出智慧。这场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迭代,而是一群人用创新改写了工作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