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向阳
大理人民引以为豪的崇圣寺三座宝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严重地震的考验。其中,在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中,大理古城的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大理城乡民房倒塌严重,而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
围绕着崇圣寺三塔傲立千古“永镇山川”的奇观,紧邻着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的三文笔古村里,还有一个“正塔池”的传说,与明代嘉靖年间因“大礼议”案充军云南永昌(今保山)的四川状元杨慎和大理著名文人李元阳有关。李元阳是明代中期历任分宜、江阴守令,迁户部主事、监察御史、荆州知府,后弃官归隐还乡三十年,专心著书立说的大理白族文人。他因世居大理太和苍山十八溪中,故号中溪,先后纂修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两部重要文献,是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明朝年间,大理发生了一场地震,把三座古塔之中的主塔——千寻塔震歪了。
贬谪云南后前来大理拜访文朋好友的杨慎,与李元阳等大理文人在苍山之麓聚会。一天傍晚时分,杨慎与李元阳等文人雅士同游点苍山归来,便顺路走进崇圣寺游览。正好遇上寺中龙女花(即传说中的上关花)盛开,亭亭玉立的树影,洁白如雪的花朵,令他们一行人如痴如醉。他们听说过:龙女花是世上的奇花,传说是龙女的化身,平时每朵花开十二瓣,闰年开十三瓣,据说其花瓣还能医治百病。众人兴致正浓,便在塔院里摆酒设宴、观花赏塔。
塔影月色中,把酒言欢间,状元郎杨慎诗兴大发,仰望高耸云天的三塔,出口成章:“置酒三塔下,骋望三塔巅,三塔不可上,杳在白云天。”李元阳听后,不禁感叹道:“三塔的确雄伟,可恨前不久那场大地震,把大塔震得歪朝北边去了,塔檐的砖块也震落了一些,塔身也留下了裂痕。”杨慎接着说道:“太可惜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袖手不管。你快想法筹款,把塔好好修一修。我来设法正塔。”他们正说着,走过来一个和尚插话道:“你想正塔啊?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没做到!状元公,要是你能把塔正过来,我愿变作一棵山楂树。”杨慎听了正色道:“好,一言为定。三年之内,我若是不能把塔正过来,我愿变成一池水!”
李元阳知道这种事只有神仙才能做到,只怕状元公吃亏,赶忙在中间打圆场。但杨慎不听,执意就是要赌一把。
第二天,杨慎就请来一些人,在千寻塔的南边挖了一个大池子。那位和尚走来看了看,便挖苦道:“状元公,你这是‘未曾出兵,先找退路’啊。以后要是有人问我,这个水池是哪个挖的?我就说是你状元公变的,好不好?”
李元阳等人也正在为这个做法感到纳闷。杨慎说道:“塔基的南边让水泡透了,地块就会松软些,塔的重量会让塔自身朝南边倾斜,这样慢慢地就会正过来啦。正塔最多只要三年时间,你信不信?”
李元阳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相信了。他按照杨慎的要求,马上去找他的亲戚朋友和学生募集资金,接着又请来工匠修好塔檐,弥合了塔身的裂缝。
时间一天天过去,弹指一挥间又过了一年。人们禁不住再次来看看塔,觉得千寻塔看起来似乎正了一点。再过了一年,又来看,觉得仿佛又正了一些。到了第三年,又再来看,好像大塔完全正过来了。那个和尚感到十分奇怪,同时也感到非常高兴。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有一根石柱子插在一堆土上,石柱歪朝北面,然后又见有一股泉水从土堆南边流过,石柱就慢慢正过来了。和尚醒过来后细细一想,不禁恍然大悟:原来状元公挖水池就是为了正塔啊!不由得深深对杨慎的聪明才智敬佩不已。
后来,人们为纪念状元公正塔的功劳和智慧,就把那个水池称作“正塔池”。
颇有传奇色彩的“正塔之说”,从力学角度讲,还真有一定道理。我曾经看到过有关利用力学平衡等原理矫正或校正“斜塔”的报道。
“正塔池”与正塔的传说似乎已不可考,但古时文人雅士爱护古塔、维护文物古迹的所作所为或是传闻轶事,毕竟为巍然屹立千年的古塔流传下一则佳话,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尊崇和褒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