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柒斤 只有飘起雪花,城市的冬天才真实起来。然而,“大雪”将至,江南却未落下一片雪。此时此刻,哪个江南人不期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古以来,抛开文人墨客诗意化的雪,雪在大众眼里就寓意着祥和、平安。明张岱《夜航船》卷一引西汉著名文学家韩婴《韩诗外传》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缘何“六瓣”?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朱子语类》给出解释:“雪花所以必出六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又,六者阴数,大阴元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现代科学认为,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是水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低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出现。古人体悟自然、探索自然的功夫与精神可见一斑。到东汉,人们又赋予雪新内涵——祥瑞。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谓:“雪,绥也。水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绥”是会意字,从系、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由此可见,雪带给人祥和、平安的希冀。 六个花瓣、纯净、吉祥及怡情等,并非古人对雪的全部认知。文人生花的笔下,雪还是气节、诚信、勤奋等的试金石,更是战胜强敌的法宝。源于《汉书·苏武传》的成语“卧雪吞毡”,说的汉武帝时,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匈奴单于幽禁后誓死不降。他睡在雪地、吃着毛毡,却坚贞不屈,“雪”成就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唐宪宗时的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叛军头领吴元济”,成了中外军史上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讲述这场奇袭战时,多次提到“雪”的作用,它不仅有效地麻痹了叛军,更彰显了唐军战胜极端困难的勇气。 北宋名臣种世衡(范仲淹一手提拔)任环洲(今甘肃庆阳市环县一带)市长时,所辖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名叫奴讹,非常强悍,“未尝出谒郡守”。听说新任市长种世衡要来,奴讹急忙赶到郊外迎接。种世衡便与奴讹约定,第二天到他们部落去慰劳。当晚下起大雪,“深三尺”。左右侍臣劝种市长:“地势险恶不可前去。”种世衡说:“吾方结诸羌以信,讵可失期?”于是冒雪沿险路而进。奴讹正睡在帐中,认为种世衡不可能来了。种世衡突至,奴讹起而大惊说:“公乃不疑我耶!”于是率领他的部众四面围绕着下拜表示听命。《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记载了此事,彰显种世衡的政绩和美化大宋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雪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大雪践约”更代言了古人的诚信意识…… 如今,大雪未至,防冻保暖等黄色警报已拉响,所有行业应对大雪的原则及方案均得心应手。我总觉得,过度夸大雪的危害,其实是对这种自然精灵的亵渎:一边欢呼“瑞雪兆丰年”,一边埋怨“雪挡行车路”。此心态恰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理想主义可以被嘲笑,但不应被遗忘。“映雪读书”等心灵鸡汤是古代读书人迫不得已而为之,但“瑞雪兆丰年”却是祖先对和平、富裕、环保生活的向往。社会虽无情演进,可古人的这种朴素、宽厚且散发正能量的血脉应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