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清舜
“年的味道是咱乡下人的!”每年过年我都会这样想。我这样说也许很主观,也许城里的人也觉得他们在城里的家过年才会有年的味道。但在城市过了很多次年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过年时,当进城工作、经商和打工的人们如潮水般退回家乡后,钢筋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就失去了家园的韵味,城市比平时更冷清,自然没有过年的味道了。这,也正是每年过年我都想往乡下老家走的原因之一。
家虽然在农村,但家园四周风光旖旎。满山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房前屋后的红山茶点缀其中,让候鸟般回到家园的我们有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记忆中,每年过年这一天,父亲和母亲也总会和村里的所有人家一样,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忙着在堂屋和院子间祭奠亲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父母会用整只鸡或整块肉摆在桌子上进行祭奠。鸡一般是先用水煮过的,煮时就要用筷子等固定鸡的造型,使鸡在起锅后仍然保持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然后,他们会将一块切得整齐的肉,与鸡摆在一起。
当父母忙着祭奠的时候,我们最高兴的就是去放鞭炮,把一串火红的鞭炮炸响。第二次和第三次祭奠的时候,他们总是把饭分别盛在碗里,桌子上的酒杯排成三排。排在最前边的是酒,中间是饭,最后边的是菜。供奉前,父亲总是边把筷子搭到饭碗和菜碗间,边念着一些让祖宗保佑的话,比如:“祖公三代请吃汤饭,老祖公老祖太、我公、我奶、我爹、我妈都来吃汤饭。”“一年到头,献碗太平饭……”小时候,我们也会学着大人这样念,只是念到“我爹、我妈”的时候,父母显得很难堪却又奈何不了,只能尴尬地笑着摇头。
年夜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家宴。以前,全家人的桌上仅有一至两道肉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非常香。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极大地提升,每年过年桌上都摆满了鸡鸭鱼肉,可是大家都吃不了多少了。年夜饭后,父母都会让我们找来蒿草,将带有肉腥味的锅碗瓢盆洗干净,然后再将火塘烧旺,一家人围着烤火,讲一年来的得与失、生活中的快乐,教育子女来年努力。这时候,有的人还在火塘上烤糯米粑粑吃,有的人烤肉吃,一家人在一起,是享不尽的幸福。
大年初一早上,家乡的人们都有放一挂鞭炮供一桌斋饭的习俗。凌晨一到,便有人开始摆上斋菜,点燃了鞭炮。这天早上,当地人都不吃荤,全部吃素。记得小时候,母亲头天晚上就将糯米泡好,准备了粽包、洋芋、花生等,准备第二天早上做斋饭。第二天公鸡打鸣的时候,母亲便会叫醒我们加入他们开展各种仪式。
过年前后,家乡的整座山上到处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火药味、茶味、酒味在山村弥漫,别有一番乐趣。
工作以后,虽然我们都很忙,但当父母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准备一些祭奠祖先之事时,我们总是全力配合他们。因为,没有文化的父母一生劳累,这些活动饱含着他们对先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盼。在农村少了这些仪式,年的味道也就淡了,就让父母尽情地祈福吧!
在老家,大年初一还是登山集会的日子。附近的村民吃了早饭后,便会向家后的一座高山集结,在高山顶上唱山歌或交流,一年的序幕在热闹中拉开。而从城市回到家乡的我们,则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感受家乡浓浓的年味。
前些年父亲去世后,母亲随着我们进了城。在城里过年的日子,虽然物质条件非常好,但我感觉少了家乡过年的味道。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上家人回到嫁在家乡的姐姐家里,感受家乡熟悉的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