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我们会在官渡古镇搞个400架无人机的灯光秀,每一个光点的移动轨迹都要精准到厘米级,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在夜空中作画。”9月4日上午,在昆明得一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训场地,总经理林子超和同事们在调试设备。
林子超留着一头短发,戴着眼镜,说话做事都显得很干练。从湖南卫视的编导实习生,到无人机群飞行规划领域从业者,林子超用10多年时间见证了无人机从“单机作业”到“机群赋能”的行业发展,积极迎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
创业初期
一边教别人飞行,一边自己摸索技术
林子超与无人机结缘于2013年。当时,在湖南卫视演播厅,林子超是一名专注真人秀节目的编导实习生。那时,他注意到航拍组的工作人员日薪过万元,颇为震撼。当时大疆精灵2刚刚推出,还没有自带三轴云台。他便自己买零件改装,把GoPro相机装上去,拼装出自己的第一台航拍无人机。
无人机改装成功后,他开始接拍校园毕业作品和地方电视台的航拍镜头,有时一天能挣两三千元。那时,他就意识到,无人机并非玩具,而是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工具。这种认知,让他和同样关注无人机行业的父亲一拍即合。在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他正式成立昆明得一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一公司),开始在无人机领域探索。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得一公司里没有航空专业背景的人才,他们只得从最基础的驾驶员培训做起,一边教别人飞行,一边自己摸索技术。2017年,公司成立农业植保直营队,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农田上空用无人机喷药。单机作业效率低,他们便尝试用四五架无人机作业,这也成为他们最早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在农业领域的实践。
机群作业
每一场灯光秀,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
在得一公司的操作室里,大屏幕上显示着一张点阵图——这是即将举办的灯光秀设计稿。每一个点代表一架无人机,最终它们将在夜空中变幻成一幅幅图案。
林子超介绍,每一场灯光秀,都要经过勘测、绘图、编程、测试、表演5个步骤,会耗费大量时间。以一场灯光秀为例,首先要排查周边的铁矿、信号干扰源等安全隐患,再根据需求设计点阵图。最核心的环节是编程,要为数百架无人机设计图形过渡的“空中舞步”,最后还要进行分批测试,确保400架无人机在1米的间距内安全飞行。
“定位精度是机群作业的关键。”林子超指着一台无人机机身底部的定位系统说。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护林巡防等行业的应用,对精度的要求同样严苛。2024年,得一公司与云南省林草局合作开展护林巡防项目,团队用多架无人机同时向不同方向飞行,采集树林数据,高效完成了日常巡检。
然而,机群作业也面临不少挑战。信号干扰、大风、暴雨、厚云层等天气因素,都会影响无人机的定位与通信链路。
为应对这些风险,得一公司的现场团队通常会架设多个(根)基站和数据天线,实时监控无人机的位置、高度、速度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返航程序。
职业挑战
技术壁垒和资源门槛都很高
2025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列为新职业。这一消息让林子超倍感振奋。对他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行业有了明确的职业标准,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方向。
成为一名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需要取得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再考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工种证书,最后结合具体行业深耕。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农业植保方向,需要掌握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测绘方向,需要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救援方向,则要具备灾害处置能力。
林子超认为,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是一种“专业+无人机”的复合型职业,而不是“无人机+”,无人机只是为专业赋能的工具。
他坦言,这一职业仍面临技术壁垒和资源门槛两大挑战。核心编程技术掌握在无人机厂家手中,企业只有依赖厂家才能设计“空中舞步”。对于个人从业者而言,购买无人机、车辆等设备的前期投入较高,需要有稳定的订单资源,否则很容易陷入“飞机趴窝”的困境。
未来图景
筹备更多项目,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尽管如此,林子超对未来仍充满信心。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低空领域将迎来更多应用场景,无人机群作业会成为趋势。
他预测,在未来三到五年,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将在农业、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在病虫害暴发的季节,几十架无人机可以同时作业,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灾情;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无人机群能够向受灾区域快速投送物资,参与紧急救援。这些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他和团队正在筹备更多行业应用项目,同时培养更多无人机群飞行规划人才。他说:“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是连接技术与应用的桥梁。我们希望能培养更多‘专业+无人机’的复合型人才,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采访结束时,林子超望向窗外的无人机调试场。那里,一架架无人机静静排列,正等待着下一次升空。对他而言,它们不是冰冷的机器,它们承载着他对蓝天的热爱与对行业的期待。
相关政策
云南多措并举支持
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低空经济凭借其对相关产业的强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以地面以上、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为活动范围,以各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牵引,进而推动多个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国家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引下,云南省结合自身优势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应用为引领、以出口为导向,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高原无人机制造集聚地、低空飞行多元应用基地、低空飞行装备出口基地。
《措施》从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支持高原无人机免费测试、补强产业关键环节、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制定高原无人机标准、打造低空文旅新业态等15方面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热孜完古丽 虞文静 文
本报记者 王宇衡
实习生 唐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