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书话

未竟的杰作,沉淀的缺憾美

——读《未竟的杰作:文学史上的60个遗憾》

□ 禾刀

1922年,一个装有海明威所有小说稿件的手提箱在巴黎被盗。箱子里除了海明威尚未完成的作品《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还装有他早期短篇小说手稿。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文学史。在本书整理的60个未竟杰作的遗憾中,除了海明威,还有莎士比亚、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卡夫卡、加缪、马克·吐温、马尔克斯等知名作家。

未竟杰作频现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因为战争不得不中断创作;有的作家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但因为个人突发疾病、去世而中断。更离奇的当属创作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的克里斯托弗·马洛,他居然在酒吧的斗殴中意外身亡。有的因为题材敏感而无法继续写作,司汤达未能完成的《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就属此类……

名气,有时也是横亘在作家面前的一座大山。伯纳德指出:“作家一旦成名于某部作品,接下来的创作就会变得很艰难,因为巨大的成功很难延续,读者要么会抱怨作家只会重复之前写过的东西,换汤不换药,而且质量还不如上一本;要不就认定该作家的灵感已经枯竭。”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项思想的极限挑战,再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做到作品水准始终如一并受读者持续追捧,尽管他们依旧活跃在文坛上。

也有一些未竟杰作则是作家本人深陷完美主义陷阱而无法自拔的结果。以《变形记》闻名于世的卡夫卡,“不将作品修改到完全满意的程度,是绝不愿发表任何东西的,因此当死亡迫近的时候,他在给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里请求道:‘所有我留下的遗稿都要焚毁……一页都别剩下’。”无独有偶,曾创作了《洛丽塔》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同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曾要求手稿必须被摧毁。“去世前他一直在创作一部名为‘劳拉的原型’的小说,这部作品还有‘弥留之乐’和‘劳拉的反抗’这两个别名。”多年后,卡夫卡的遗嘱及遭遇在另一个异性的身上重演。张爱玲曾对《小团圆》数度修改,仍觉不甚满意,原本留遗嘱销毁这部作品的。因为未遵守张爱玲的遗嘱,力主出版此书的宋以朗,因此背上了卡夫卡“遗嘱执行人”勃罗德同样的道德枷锁。

随着未竟杰作的层出不穷,各种阴谋论会沉渣泛起致而发酵。海明威遗失作品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谜,但隔三差五总有这样那样信誓旦旦的消息出笼。各类阴谋论形成的噪音让人无从分辨是一方面,更大的可能则是源自一些人借机炒作谋利,毕竟眼球经济并非今人所创,历史上不乏人深知其圭臬。

既然有未竟的杰作,自然会派生出续写的有趣话题。伯纳德对每部未竟作品的续写可能性从文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费解的是,虽然伯纳德在本书中对未竟杰作的续写持谨慎态度,其本人却接过了罗斯金未完自传《往事》的接力棒。不过,要想完成罗斯金全部未竟作品难度不是一般大,毕竟高达七十多部。

在续写界,相对成功的有罗伯特·帕克来对雷蒙德·钱德勒《幕后通缉令》的续写。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当然,更多续写是不成功的,甚至说是狗尾续貂亦不为过。想想也不难理解,没有两个人的思想、阅历和文学理念是重复的,灵感也没有类同性。一旦你认可前面的部分,后面部分的续写就很难超越,毕竟你潜意识中的前面部分一定比任何续写更精彩。还有,许多文章只是剧透了未竟杰作的故事架构,但由于缺乏当时的社会语境,以及对作者本身所处时代与角度的充分理解,灵感的不可复制性,意味着后来的续写很难回到作者当下。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的跨国知音葛浩文曾续写了《马伯乐》,但平淡无奇。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完美本身就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作为生活的艺术凝结,文学创作同样难逃不完美的窠臼。一言以蔽之,因未竟杰作留下的那些遗憾,本质上也是文学的缺憾美。

书名《未竟的杰作:文学史上的60个遗憾》

作者: [英]伯纳德·理查兹 主编

译者: 沙丁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品方: 双又文化

出版年: 2021年5月

定价: 128.00元

  • 未竟的杰作,沉淀的缺憾美

  • 旧时梅香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