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
我的童年,能回忆起的快乐时光总是在村庄的大米厂里度过,现在大米厂也成为了我回忆得最多的地方。
村庄的大米厂是一块约300平方米的泥土地,土地坚固而厚实,坐落在村庄的正中央,四周是乡亲们坐落有序的木质或者灰砖头材质的房屋,中间有条水沟,正好把大米厂分为了左右对称的两边。这条水沟,也是保证米厂不会积水的关键。对了,米厂中央靠边缘的位置,有个村里唯一的小卖部,那里正是儿时的我唯一向往的地方,里面卖的基本是价格为一角钱的零食,虽然里面也有五角钱的零食,但很少很少。
儿时的春夏秋三季,天气不冷,大米厂中总会显得格外热闹,一群群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坐在一起,用醇厚的家乡话谈论着趣事儿和远方;不远处,总会有几个坐在石坎上的老人,抽着呛人的纸烟,谈着家乡的古老故事。另一边,也会有一群穿着屯堡服饰的妇女,大家聊着天,手中不间断地剥着豆子或补着衣服,农民勤劳的形象在她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儿时的大米厂中也总会有一群群孩子的身影,那时的我正是其中的一个。四五群孩子跑着、闹着,玩着各自的游戏。有的孩子拿着在学校偷偷带回来的粉笔,或者用敲碎了的红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在格子里面跳来跳去;有的,几个人围成一个圈,歪着身子斜着眼弹着玻璃珠子;有的,用废旧的书折成方形打起了纸板,啪啪啪的声音在米厂中久久回荡。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毛跪”游戏——把一块砖头放在五六米远的位置,几个伙伴分成两队,这方的人在指定位置上用石头能把远处的砖头打倒,就可以让另一方的一个人跪下;而另一方的人如果有人跪下,也可以通过打倒砖头后获得权限让队友起来。这是个好玩又刺激的游戏。
夜晚,大米厂中也很热闹,儿时的明月照在黄色的泥土上,犹如白昼。村里的大人小孩子,都会在吃过晚饭后继续来到大米厂,几个人聊着天、玩着游戏,打发着夜晚的时光。
那时的大米厂是全村人的活动场所,村内的大小消息,也是从这里传播开来,无论你多大年纪,都能在大米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今天,我已成为大人,工作单位离家不算远,周末基本上能回去,但热闹而充满人情的大米厂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篮球场,大米厂的称呼也渐渐被篮球场的名称所取代。现在,每当路过那地方时,总会回味儿时三五成群的热闹和浓浓的人情味,但实际看到的只是三五个青年人在那里悠悠地打着篮球,路上看到那些年黑瘦精干的乡亲也变得有些肥胖。
虽然现在村里已经建了三个广场,但已经看不见三五成群的人了,多数都是在家里埋着头玩着手机,或是在村里的娱乐室里打着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