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 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书评

相识走过十五年

□ 王京友

我和范文武先生的交往,始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到如今已经十五年了。近日收到他的喜讯,他的第五部诗集《乌蒙山顶的牧羊人》正式出版了。我参与这部诗集最初的整理,他的105首作品,是岁月、是山河、是人生,更是释然。品读文武先生的诗作,才知道质朴的诗行和娓娓道来的叙说,才是真境界。平静的表达,是看破、是看淡、是看开,却不是看客。今天细品他的诗歌,其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

文武先生早期的作品张扬着一种豪情。记得他写西双版纳的望天树,有这么几句,“拔地朝天歌,独秀壮山河。日月揽怀中,万物竞朝贺”,舍我其谁的气势喷薄而出。如今再读他的作品,更关注“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比如他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哲学意味的解读,更渗透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情。他是这样写的:“不想这风驰电掣的节奏,裹挟了命运的自由,咬合的齿轮,听到嚼碎骨头的声音。”实际上,从西双版纳的“慢悠悠”到昆明的快节奏生活,谁都可能感受到对比,但只有在诗人的眼里,才能升华为对时代的反思。

这样的反思,在他的作品里,集聚成一股“剑气”,撕裂感如影随形。正如他的《母亲没有自己的春天》,是写给因病即将告别人世间的母亲的,他说“母亲这一生,就一直在冒雨爬泥而行,仿佛她从来没有自己的春天,只有儿女才是她的春天”,短短的几行字,是对伟大母爱的最刻骨的诠释,也道尽了生命的终章。这里面有他们那一代人对“伤痕文学”的继承,更是对西方话语里“他人即地狱”的回击。诗人就是要用作品和天地万物对话,当善的传播者,平视芸芸众生,并用简洁有力的诗句给予那些弱势群体以同情和激励。文武先生默默地关怀着这些社会底层,他的《擦洗高楼的人》《摆摊的人》《卖土豆的人》讴歌平凡者的伟大,让最不起眼的群体成为散发光彩的“追梦人”。他在《借道》里的一句话,透出了他的人生观,“其实谁也不是主人,只是过客”。既然大家都是过客,又何必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每个人享受的最大的平等,不过就是“春夏秋冬”。只是在诗人的思考里,这周而复始的四季从来都不同。

在新时代的今天,春夏秋冬的变幻里生出很多变数,冲击着灵性的思考者。文武先生选择在春天“仰面朝天”“给灵魂插上翅膀”,他关注着乌蒙山上一枝杜鹃花从悬崖间探头,但更多的是告诉读者——可以重回春天却无法追回从前。文武先生很喜欢冬天的雪,他期待着“让心安静地完成修炼,慧舟远渡,在一场大雪中隐匿,归还圣洁”。读着这首《在一场大雪中隐匿》,瞬间便触摸到一种勇毅前行的精神。和风雪同行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修行,每个人心里飞扬的雪花,从不会融化,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心倘若隐匿于雪,也便会读懂“冰清玉洁”。

文武先生是一个很有气度的诗人。他的这种气度是因为有了乌蒙山的顶天立地和澜沧江的静水深流,才孕育出来的。他说“如果有可能,就送一座雪山给你,千年前挫骨扬灰,才换来今世离天更近一寸”;他说“如果还需要,再送一条河流给你,曾承诺上善若水,这弯绕曲折的三春之晖”。一个将雪山、河流都送给朋友的诗人,对山水笑着,对世界笑着,自然对你我也是笑着的。他告诉我们“用梦想举起灵魂,让其不要坠落;纵使坠落,也要坠落在山峰之巅”,我如此读着,也如此学着。

不知不觉时光走过十五年,我和文武先生终于相聚于昆明。我见证了他从省作协会员成长为中国作协会员的跋涉历程,这是一个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在自己的工作本已极其忙碌的时候,还挤出时间勤奋耕耘的作家。十五年来,他始终关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他鼓励我写散文、写诗歌,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有这样的长辈指导,人生少走了很多弯路,何其幸运!

谨以此,为文武先生的新诗集出版喝彩!更以此,纪念我们真纯的友谊。

  • 住在心中的古镇

  • 相识走过十五年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