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俊峰
“一定要解决好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防治”,周总理的这一嘱托,穿越半个世纪,仍声声在耳。在这场与矿工肺病博弈的国家攻坚战役中,有一个名字曾隐没于历史深处,他就是云锡矿工肺癌防治研究“敲门人”之一的张辅铭。
2025年夏天,八十八岁的张辅铭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皮箱。老伴沈玉珍望着箱中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证书,泪光闪烁。她感慨,面对如此厚重的荣誉,枕边人低调行事、谦虚做人,且始终如一。这些在皮箱中静静存放了数十载的证书,见证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岁月。
这本国家科技进步奖证书,揭示了共和国健康长卷上两道深刻印记——“吹哨人”的警世钟声与“敲门人”的破壁之音。
云南个旧的百里锡山,矿脉纵横,曾承载着十三万矿工的血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小矿洞内,童工们驮着矿石艰难爬行,恶劣的环境让他们的肺叶逐渐被疾病侵蚀。1957年,云锡职工医院院长谭文肃从X光片中发现,矿工的胸腔病灶密布,犹如乌云翻涌。谭文肃与钟彬、万嘉钟一同,写出了中国首份职业性肺癌报告,这一声“哨音”,刺破了矿道里多年的沉默。
此后,张辅铭投身于锡山深处。1972年,他穿梭于“四十八厂”的矿洞之间,头顶有死神的阴影笼罩,脚下是矿工们用生命开采出来的锡砂。次年,他主笔的报告出炉,511例肺癌病例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1975年2月5日,重病中的周总理刚做完手术,就嘱托李冰,要尽快解决云南锡矿工人肺癌问题,话语中饱含着对矿工的深切关怀。
彼时,张辅铭的母亲也正遭受癌症折磨。但他并未因家事而分心,而是默默扛起责任,埋头撰写调查报告。在他心中,矿工的生命与母亲的病痛同样重要,而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未让家事影响国事分毫。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玉堂、陈珍、姚树祥等教授加入进来,当时在云锡职工医院劳研所工作的张辅铭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云锡矿工肺癌病因学研究中。1999年,他们凭借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早于世界19年锁定矿尘中的砷毒,用数据揭示了矿尘浓度与矿工生命之间的残酷关系,成为了云锡矿工肺癌防治研究的“敲门人”。
之后,张辅铭与陈珍教授合作开展氡病因学研究,揭示了砷与氡在矿工肺中共同致病的真相。氡气如无形之蛇,与砷毒交织,构成死亡之网。而他们的研究,如同一束光,穿透了矿道的幽暗,为矿工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当张辅铭的旧皮箱开启,荣光展现眼前,人们才发现支撑他的,是家族传承百年的精神长河。
张辅铭的爷爷张开儒,是一位投身革命的将领。1909年,张开儒留学日本后归国执教云南讲武堂,他教导学员的,不仅有杀敌之技,更有“社稷为重,苍生为先”的信念。他麾下的朱德,在护国战争中英勇奋战,而他自己也血战棉花坡,为守护国土拼尽全力。即便被军阀囚禁于广州,铁窗亦未能囚禁张开儒胸中的山河。他一生辗转于护法军政府陆军总长、粤桂湘联军总司令、云南北伐军副司令等职衔之间,被授予的上将金星终究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流砂,唯“家国”二字,如烙印般深镌于家族的血脉。
张辅铭用“家国情怀”四字概括爷爷的一生,而这情怀也如矿灯,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爷爷在战场上以炮火守护国土,他在显微镜下以研究成果拯救民生。虽身处不同领域,却有着相同的誓言:此身许国,难再许家。
尘封的皮箱里,证书如金石,诉说着一个家族以不同方式守护的同一个诺言。张辅铭翻开证书,仿佛能触摸到百里锡山之下矿工们的命运,那是前辈们为之奋斗、他穷尽一生为之请命的事业。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旧皮箱里锁住的,不只是奖状与功勋,更是一个家族以百年光阴铸就的精锡方鼎,上面刻着四个大字:苍生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