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书评

边城女性咏叹调

——简评长篇小说《沧城》

□ 和振华

近日,阿措的长篇小说《沧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读后感到这部作品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索边地女性命运的大门。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沧城》的故事发生在横断山脉的山城。那个寒冷的冬天,仙婆子的离世,将沧城的隐秘往事一一剥开。众人传言她死于毒杀,这一悬念,牵引着读者探寻真相。随着情节推进,知晓仙婆子邱水仙悲惨而传奇的过往:幼时被土匪劫掠至打鹰山,亲人离世后沦为伢子,直至解放军到来才重获新生。此后,她在沧城以卖草药、做生意、算命为生,与斋姑娘、女赶马、劳改犯书生等人上演了一场场爱恨交织的情感大戏。最终,谜底揭晓,她竟是认命吃草乌自尽。

《沧城》在人物塑造方面堪称边地写作成功之作。阿措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仙婆子的野性不羁、斋姑娘的文静内敛、女赶马的泼辣炽热,还有文弱书生陈敬先,他的落魄、懦弱、胆怯。

情节编排上,《沧城》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便巧妙平衡悬念与转折,精准把控节奏,每一处细节都似精心埋下的伏笔,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使故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环境建构中,沧城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鲜活的存在。它的物理空间——观音箐、打鹰山、茶马古道,宛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其社会系统,独特的文化规则、历史记忆,又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城中的每一个人。

除了环境的立体建构,《沧城》的主题表达亦如多棱镜,折射出丰富的内涵。显性主题下,旧社会的兵荒马乱如同一幅斑驳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呈现于眼前;隐性主题中,对斋姑娘等女性所处成人社会的批判,又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痼疾。

冲突设置是《沧城》的点睛之笔。人际冲突:聚焦人物间的直接矛盾,如“邱水仙与金凤为情而争,展现人际情感纠葛”;环境冲突:强调人物与时代的对抗,如“人物在动荡时代中与命运抗争,凸显环境对个体的压迫”;自我冲突:深入人物内心矛盾,如“文弱书生陈敬先的懦弱与挣扎,揭示自我认知的撕裂”。

在叙事风格上,她以个性化、情感化的笔触,深入女性内心世界,将仙婆子等女性的情感波澜、心理变化,描绘得细腻而深刻,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与亲和力,引发读者共鸣。

书中内容充盈着故土风物,弥漫着乡土情结。她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我”所知道和听说的故乡沧城的奇闻轶事。从地形地貌到方言俚语的描写,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稔熟,这种情感投射让小说充满了生命力。

《沧城》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被时代阴影笼罩的女性世界。阿措以敏锐的洞察力,细腻地描绘出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挣扎,展现出她们在逆境中自我救赎的光辉,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她对性别与权力关系的探讨,如一声惊雷,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沧城》通过对历史的反省,深刻探讨了社会、历史与人性,记录了边地的时代变迁,通过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的构述,实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特别是历史钩沉往事中打捞出的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揭示生命的真谛。

在表现手法上,阿措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浪漫主义的唯美、魔幻主义的奇幻融为一体,进行着实验性、自传体性、先锋性的勇敢探索,为边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读全书,感到爱情是动乱时期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感怀于仙婆子的痴情,跨越半个世纪的等待外,更感伤情感的撕裂,以及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是边城女性的生命咏叹调。

《沧城》也有不足,除取材、技巧、风格上还有提升空间外,小说体现的有些前卫观点需要商榷;又如主题思想和主旋律的深化,尽管作品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但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深层刻画不足,离充分提炼出超越时代的女性价值内核还有一些差距。

  • 青云街四号

  • 空巢(外二首)

  • 边城女性咏叹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