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书评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读汪曾祺《人间至味》

□ 李琳

了解汪曾祺先生,是从《端午的鸭蛋》开始的。曾经在中学语文课上,被高邮的双黄鸭蛋馋得流了口水。后来,读了更多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才深切地体会到,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隔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先生指导。汪曾祺的作品背景大多是故乡高邮的乡土人情、市井生活,表现的是爱和美、温情和风俗,他写遍了亘古传承的人性之美。

《人间至味》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美食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喜欢的经典美食。不止美食的种类、做法、特点、渊源、各地的差异十分详尽,还介绍有关吃的趣事。读罢全书,高邮的物产地貌、风俗人情跃然纸上。汪曾祺用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风趣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与食物相关的风土人情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于人间烟火中,品人生的“至味”。

读这本书,品美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于美食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他详写了荠菜、枸杞头、蒌蒿、马齿苋、莼菜、灰菜等几种野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对比京城的名菜,家乡的荠菜独具特色。下过小雨后,自己去操场上摘枸杞头,野菜的清香气仿佛扑面而来。他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第一次喝到莼菜汤,从秦少游的诗中了解到高邮原是有莼菜的,忍不住回乡调查一番。看起来全篇充满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结尾笔锋一转,令人深思。

作者在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期间,领了一个画马铃薯图谱的任务,乘车前往沽源。大到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渊源,小到马铃薯的伞状花序,作者小心翼翼地追随着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作画。闲时《梦溪笔谈》,忙时在马铃薯地里不出来,甚至还发现了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是有香味的。作者自嘲“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

豆腐,老嫩程度不同,可成不同的美味,汪曾祺深有研究。“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稍微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南方和北方拌豆腐各有特色,要想使人胃口大开,还得加上“高邮鸭蛋”拌在一起。“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的名菜,作者更愿意“素菜荤做”,创新菜式。除了自己做,也赴友人的豆腐宴,吃不同的豆腐干,甚至还写了一篇小说《茶干》详细描述其制作过程,更不要说是霉豆腐、豆腐乳、炸响铃了。汪曾祺对豆腐真是情有独钟。

他写故乡高邮的炒米,让人感受到故乡的贫穷、长期的动乱,有了炒米和焦屑,却“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很感兴趣”。他不只会吃,还会做,会参考《随园食单》,考证食材的地道程度。从家乡高邮的美味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寻味之路,汪曾祺在“吃”上下足了功夫。苦,是贫穷时期的野菜;甜,是水果店弥漫的初恋果香;辣,是游子漂泊的眷恋……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些,杂一点,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汪曾祺的这本书,不仅是美食的集合,更是人生的智慧宝典。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也许是一碗美食,也许是某一个瞬间,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找寻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 《听松》(国画)

  • 团山一瞥

  • 母亲的手擀面

  •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