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理
从去年开始,我不再自驾三十多公里去上班,而是选择坐地铁通勤。这种交通方式可比自驾有趣得多,可以坐在车厢里听有声书,看喜欢的小说,甚至在地面的那段路上,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且,大家上班上学都在一个时间点上,在一个车厢里倒是每天能见着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某日,车即将到站,我们在排队候车,一个男孩冲了过来,蹿到我的前面。他像在跟我说,但更像是在跟自己说:“我就排在这儿吧……”对于这种不守秩序的人,我是十分不满的。但是,这却也是个“熟”人。我知道他是和我一样每天坐第二班次地铁的人,虽有些腹诽,却选择了包容,一笑而过。
后面的几日,我观察起这孩子来。只见他有时十分活跃,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有时或有不安,坐下来后嘴上念念有词。非常特别的是,每次他上车、下车,都会拿出手机拍照,似乎是发给家长,颇有些仪式感。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我在想或许是发给家人报平安吧。但我觉得他的言行有些奇怪,便想着离远点到后一节车厢乘坐。
有一次,我上车后,听得前面车厢有争执的声音,便探头看去。只见一名男子愤愤地对着那个我熟悉的男孩指责,而男孩也并不生气,面色如常,并无波澜。男子见男孩不为所动,看都不看他一眼,觉得很不尊重他,便有作势要打男孩的样子。我和几名乘客担心男孩吃亏,上前准备劝阻。尽管形势有些剑拔弩张,但男孩并不看男子和围观的人,他顾自呢喃:“妈妈让我坐这儿的,妈妈让我坐这儿的……”
原来,这名男子竟然和一名孩子计较座位。我和边上的几名乘客有些群情激愤起来,人群后面的一名妇女竟急得流出泪来。男子见大家看他的眼神不善起来,急道:“我在这里坐得好好的,这家伙无缘无故把我拉起来,自己坐下。你们评个理,是不是莫名其妙?”
我见此,劝慰他:“你不要和一个孩子一般见识,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几站就到了。”边上几人纷纷站起来让座给他,搞得他倒不好意思起来。我又和那孩子说:“你妈妈让你坐这里,你很听话,这很好。但是这个位置是这位叔叔先坐下的,你抢位置可不太礼貌哦,你妈妈知道了也会不高兴的。你坐在这个位置旁边没人的空位上,妈妈不会怪你的。”我不知道男孩是不是在听我说话,但当我说到他妈妈不会怪他的时候,他挪到了旁边座位,然后僵坐在那里,面色紧绷,再无动作。我见他并未道歉,但能听劝,也已经出乎意料了,便没再说什么。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回到座位,刚才躲在人群里流泪的妇女,主动坐到了我旁边。我疑惑地看了看她,她抹掉泪痕跟我道谢,并告诉我那是她儿子。我看着这位默默守在人群后面的母亲,联想到男孩异于常人的举动,立即明白男孩的问题所在。
后来的日子里,男孩母亲还是继续跟着男孩坐车。几个月里她都是远远看着,并不插手。再后来,她开始偶尔不跟着了。她并未交代我去照顾男孩,但在她没在的日子里,我会不自觉地留意男孩的状况。
其实,我也没有必要再接力,因为男孩在他母亲的守护下已经慢慢成长,他可以独立应对他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