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9日的《春城晚报》上,一则题为《昆明市蔬菜公司积极参与市场调节,蔬菜供应开始好转》的报道中写道:“昆明蔬菜公司各蔬菜网点,采取对白菜、苦菜等16个主要品种最高限价、明码标价、亮证经营等措施后,使全市蔬菜供应开始好转,市场菜价普遍下降。”另外,“据市区4个菜站统计,到七月中旬为止,仅在呈贡县的斗南、梅子、江尾三个蔬菜专业乡设立收购点,收购包括25个品种的蔬菜12万多公斤。”
1985年的昆明,买菜是件“大事”。如今40年过去了,昆明人的“菜篮子”早已焕然一新。当年紧俏的16个品种,如今只占琳琅满目的蔬菜中很小的一部分。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进口蔬菜,每天都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汇聚昆明,然后再流通到城市各个角落的农贸市场和超市。
“我在这卖蔬菜七八年了,种类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买菜的人选择也多了。”东华农贸市场内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
市民买菜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如今,不仅可以去农贸市场、小区外面的商超购买,还可以选择配送、送货上门等多种方式。市民张女士说:“有时候不想出门,手机上一下单,40分钟菜就送到了。”
这种“指尖上的菜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简直无法想象。大观篆新农贸市场里,一位买菜的老奶奶感慨:“以前菜不多,得早早去排队。现在四季都有,年轻人甚至都不去市场,拿着手机就把菜买回家。我还是习惯自己来挑。”
传统的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喧嚣热闹;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配送,则正在让昆明人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昆明蔬菜市场的每一次变身,都是社会进步的印记。
1985年,昆明日均供应十几万公斤蔬菜已属不易。如今,昆明的蔬菜市场能够满足800多万常住市民四季不断、品质多样的消费需求。
一棵白菜的价格、一把青菜的去处,折射出时代的巨变。昆明蔬菜市场的变迁,正是这座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缩影。
统筹 孙琴霞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热孜完古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