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世相

曾经的邻居张婶

□ 谢琼梅

“小可可、小可可!”正和女儿在街上闲逛的我循着熟悉的声音一转头,便看到好久未见的张婶。“可可,快叫奶奶。”我满是惊喜,忙催促身边的女儿。见女儿没反应,我接着提醒道:“这是宝翠奶奶啊!”可七岁的女儿还是一脸茫然。“你们都出来快五年了,那时候可可还小呢。”张婶连忙说道。因为她还有事,我们在路边简单寒暄后就匆匆分别了。看着张婶远去的背影,往日一起相处的时光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多年前,我从一个镇调到另一个镇的镇政府工作,报到后被安排住到镇兽医站,在那里和兽医站站长张叔和张婶成了一墙之隔的邻居。我刚入住不久,身边的同事就好心提醒我说,张婶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不太好相处,最好和她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列举了有关她洁癖的事例:只要有人去过她家,她都要把屋子从沙发巾到地板认真清洗一遍;有客人来家里吃饭,她一般也不烧汤菜,怕汤汁洒得到处都是。我听得有些咋舌,虽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也悄悄在心里竖起了一道墙。开始一段时间也仅仅在见面的时候互相打个招呼。

可相处得久了,我才发现,张婶根本不像传言里那般难以接近。她平日里经营着一家十多平米的百货店,还养着猪鸡,种着几块菜地。每天天刚亮,就会听到她切猪草、唤鸡的声音。白天她忙着在柜台前招呼来来往往的顾客,晚饭后趁张叔接替她守铺子的空当,她又忙着侍弄菜地。几块菜地,一年四季都长满了各种不同的时令蔬菜,水灵灵的黄瓜垂在架上,嫩得掐得出水的青菜挤成一簇……令人垂涎欲滴。

我带着女儿自己做饭后,她常常会从地里摘些新鲜蔬菜放在我窗台上:今天是几根水嫩的黄瓜,明天是一把青翠欲滴的青菜,有时候还会配上几个红彤彤的番茄。除了蔬菜,她总不忘给女儿带些糖果、糕点,用油纸包着,递过来时还会笑着说:“给孩子解解馋。”我过意不去,总想回送点什么,却又不知道送什么合适。她的确爱干净,家里和商铺永远收拾得一尘不染,跟我们聊天时也总习惯性地站着,从不轻易坐别人的凳子。她不说,我也不问,就这么心照不宣地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却又处处透着熨帖的暖意。

张婶大名叫张宝翠,镇上熟悉的人都爱直呼她的名字,透着股亲切。女儿刚会说话时,也跟着别人喊她“宝翠奶奶”,她听了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只要店里不忙,就会拉着女儿的小手陪她玩。有时教她唱几句跑调的儿歌,有时学小猫小狗叫逗她,女儿被逗得咯咯直笑,她自己也跟着笑,眼里的温柔与慈爱,像对待亲孙女一样。

最让我难忘的是女儿那次发高烧。那天我下乡工作,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听婆婆打电话说孩子病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路程远,根本赶不回来。后来听婆婆说,是张婶一直守在镇医院,给女儿喂水、擦汗,直到烧退了才回店。我回来时,看着女儿熟睡的小脸,心里对张婶的感激,像藤蔓一样悄悄地爬满了心房。

后来,我调去了县城,被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事裹挟着,渐渐和张婶少了联系。只是偶尔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或是看到窗台上摆着的蔬菜时,才会突然想起那个总在忙碌的身影,想起她递过来的糖果、窗台上的青菜,想起那段被温暖包裹的时光。

原来有些相遇,哪怕隔着岁月,也依然能在心底留下暖暖的印记。就像张婶,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我的记忆里种了一片菜园,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满是绿意与清甜。

  • 回忆一位边地老教师

  • 曾经的邻居张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