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张家界天门山999级“天梯”的惊险场景,本应是自然奇观的震撼呈现,却因一场汽车挑战事故陷入舆论漩涡。11月12日,奇瑞某型号新车在攀爬这处平均坡度45°、局部超60°的“量产车禁区”时,中途溜车撞坏景区护栏,挑战以失败告终。尽管车企次日凌晨便发布致歉声明,承认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疏漏,并承诺承担修复赔偿责任,但这起事件仍引发了关于车企极限营销边界的深度讨论——技术展示的初心与流量炒作的冲动如何平衡,安全底线与营销创新该如何界定?(11月13日红星新闻)
天门山作为知名旅游景区,游客密集且生态敏感,30厘米宽的湿滑台阶本就不是量产车的测试场地。在公共空间开展此类高风险活动,既可能对游客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对景区设施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此次护栏受损虽是万幸,但足以警示:极限营销的前提是绝对安全,脱离了封闭场地、专业保障的“挑战”,本质上就是漠视公共利益的冒险。
这起事件背后,是当下汽车行业营销内卷的现实困境。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部分车企为突破重围,陷入“越惊险越吸睛”的流量焦虑。涉事品牌副总裁此前在社交平台高调预热“中国车从未有过的挑战”,显然是希望通过挑战的稀缺性制造传播爆点。
这种营销逻辑看似高效,却暗藏双重风险:一方面,过度追求话题度容易忽视安全细节,导致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即便挑战成功,若仅被视为营销噱头,未能转化为消费者对产品核心性能的认可,最终也难以形成持久的品牌忠诚度。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冒险式营销可能引发行业跟风,让营销战场沦为“比险”竞技场,加剧行业内卷。
车企营销需要创新,但创新必须坚守三条底线:安全不可逾越、公共利益不可侵犯、技术展示不可夸大。奇瑞此次事件后的致歉与反思,展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但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要以此为戒,重塑极限营销的理性边界。
营销的本质是传递价值,而非制造话题。车企真正应该投入精力的,是将技术实力转化为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比如,通过长途耐久性测试展示可靠性,以环保挑战赛传递绿色理念。即便开展极限挑战,也应聚焦技术验证本身,让挑战成为产品性能的“试金石”,而非流量炒作的工具。消费者同样需要保持理性,不被惊险场景裹挟,更多关注产品的核心安全配置、日常使用体验与品牌口碑,用市场选择引导行业回归本质。
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勇气,更需营销理性的坚守。真正的品牌自信,不在于敢挑战多么惊险的场景,而是在每一个日常场景中都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与安心。希望更多车企从此次事件中汲取经验,让营销回归初心、坚守底线,用扎实的产品实力和成熟的品牌担当,走稳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