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春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故里

月夜驻足洗心桥

□ 杨树荣

鸡足山下沙址河上的洗心桥,闻名遐迩,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风赏景。人们漫步在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洗心桥上,早迎朝霞,午仰鸡足,晚送夕阳,夜读明月,别有一番情趣。

深秋的一个明月之夜,我站在洗心桥上,向东方眺望,月亮早已从东山上升了起来。只是月亮羞答答地躲在薄云后面,仿佛还沉浸在与云层的难舍难分之中。渐渐地,随着附近村舍灯火亮起,随着天上星星闪耀,云朵好像觉得不好意思,便慢慢离开了月亮。一枚金黄色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将明晃晃的月光洒向大地。高山、小河、树林、村庄沉浸在朦胧的夜色之中,洗心桥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早在380多年前,徐霞客就曾两次造访洗心桥,他在游记中写道:“溪有小桥跨其上,过桥北,骑夫东转北上而向沙址,余西向溯溪,欲寻所谓河子孔者……始知沙址小桥乃捷径,而此桥即洗心桥也。”其实,最初修建的洗心桥在清朝末年已被水冲毁,现在的洗心桥是1999年建立鸡足山镇时在原址上重建的。它为什么叫洗心桥呢?传说古时有八个大盗,做尽坏事,迦叶尊者为了拯救他们,将其降伏携至石桥上,对每个人都进行了教化,并施法洗心,让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此,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为洗心桥。

洗心桥下流淌的是从鸡足山流下来的水。沙址河仿佛一条弯弯的玉带,春夏秋冬,水声如歌,将沙址坝点缀得无比美丽。在月光的洒落下,我目视着桥下水面上月亮的倒影,心中联想到许多事。

洗心桥旁曾经有过水碾坊和水磨坊。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碾坊和磨坊都很热闹,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到这里碾米磨面。碾坊是一大栋瓦房,磨坊由两间耳房组成,加上榨油房、厩房和大门,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院。记得有一个晚上,我跟着母亲去磨面,那也是一个有明月的夜晚。月亮高高挂在上空,月光洒在碾坊上,洒在大院里,恰好有几个伙伴也跟着大人们去碾米磨面。我和小伙伴们在碾坊里转来转去,不一会儿,我们的头上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面粉。我们跑到被月光照得亮晃晃的大院里玩,相互看着满头“白发”的对方,便大声笑起来。爽朗的笑声,伴随着碾米磨面的声响和水的歌唱,融汇在浓浓的月色之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是洗心桥旁的碾坊和磨坊保存下来,那将会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洗心桥下的沙址河有着梦的影子。在洗心桥旁的河湾上,有一块大石头,那里被乡亲们称为大石头处。那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南面是大石头和高高低低的水冬瓜树,中间是缓缓的流水,北面是一层层梯田。大石头处是我童年、少年时的乐园。一到夏天,我和小伙伴在放学之后就去那里玩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是在沙址河畔,我曾经带着学生到板栗园教学,教学生观察事物、教学生写作文、教学生唱歌跳舞。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非常愉快。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学生们早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岁月无声,慢慢流逝,令人感叹。

驻足洗心桥畔,迎着温柔的风,我看着柔情的月亮,看着五彩斑斓的灯光,月光下的洗心桥犹如梦幻中的海市蜃楼,犹如传说中天上的月宫,令人产生一种美好遐想。北面,近处的鸡足山镇,灯火阑珊,远处的山峰披上了轻纱。金顶寺的灯火忽明忽暗,仿佛邀约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含情脉脉。南面的老太山巍然耸立,仿佛与洗心桥相依为伴。白天热闹的小摊点,早已收摊走人,来来往往的车辆也越来越少,洗心桥的夜静了下来,只有天空中的明月还在继续前行。

  • 月夜驻足洗心桥

  • 旧时光里的石磨豆腐

  • 我妈和她的病友们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